客觀認識和充分肯定中國奶業十幾年來以規?;M程為核心的發展成就,切實破解制約中國奶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分配機制障礙,是關系中國奶業能否早日走出料峭寒冬的關鍵所在。 一、認清形勢 —— 上下游錯位冷暖兩重天 化挑戰為機遇任重道遠 當前我國奶業的生產能力總體保持穩定,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但面臨的問題實難回避。2015年以來,每年上半年都會發生“賣奶難”的情況。據調查,奶業主產省生鮮乳限收量約占總產量的10%,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50%。近兩年來,國內外原奶價格處于歷史低位,導致行業利潤不斷向產業鏈下游移動,下游毛利率持續走高,上游原奶企業業績則出現了大幅下滑。國內品質日趨優良的生乳價格持續低迷,奶企虧損連連;另一方面競相大規模進口奶粉、液態奶的乳品加工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乳業上下游錯位引人深思。 在如此困難的大背景下,中國奶業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正在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養殖水平、生鮮乳質量和奶業集中度均大幅度提高,業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完全具備生產一流優質乳制品的基礎和條件;同時,監管監測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奶業現行的是史上最嚴格的全產業鏈監管制度。消費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消費潛能還遠未獲得釋放。堅持供給側改革,持續不斷地推動和提升奶業消費,在促進全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發展,是上下游企業共同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魬馂闄C遇,是中國奶業觸底騰飛的寶貴經驗。繼續發揮和發揚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縱使任重道遠,行業的未來也會始終令人滿懷希望,充滿信心。 二、正視現實——“中國模式” 是中國奶業發展的核心資產
中國奶業歷經十四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大型規?;翀鰹榇?,并由它們作為核心動力推動產業升級的“中國模式”。這一模式是中國奶業的核心資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奶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奶業走進新時代的支柱和生力軍。 中國的“萬頭牧場”存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叭f頭牧場”概念在美國和歐洲并不存在,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發展和壯大起來的中國產業模式。 首先從技術背景因素來看,我國奶業的起步基礎相對薄弱,美國和歐洲等奶業發達地區都分別走過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自主知識積累和技術凝練過程,他們各具特點的發展模式是逐漸形成的。美國的牧場集約化進程方興未艾,整合度穩步提升;歐洲的牧場精細化進程有聲有色,智能化發展屢有突破。他們走的雖然是兩條路線,但都是在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沉淀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方面恰恰是我們的短板。我們要想最快、最大限度地在養殖技術上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安全、最可靠地拿到最多的高質量牛奶,必須借助第二產業的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盡可能通過集約的方式,在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去應用各種技術、方法和設施。中國的“萬頭牧場”和不同規模的大型規?;翀鼍褪窃谶@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其次從市場背景因素來看,我國奶業的起步環境相對特殊。我們全社會經歷了高速的發展過程,但有一個關鍵成本居高不下,就是誠信成本。在成熟的社會形態中,作假的成本是人生的破產。奶業的誠信曾經墜落谷底,無法通過任何個人或企業的道德承諾去換取社會的認同和信任的重建,必須通過嚴格的工業化程序進行保證。以現代牧業、澳亞、賽科星、首農畜牧、光明荷斯坦、中地、富源等企業為代表的大型規?;B殖企業,借鑒全球經驗,堅持自主創新,用工業化思路完成奶業產業模式升級,用工業化的管理手段和品控程序,證明每一滴牛奶從飼料到擠出,再到灌裝、物流的安全。這一模式在奶業市場復興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 前面我們一起回顧了“中國模式”的歷史作用,那么下面我們討論一下這一模式對行業的現實貢獻。我們不妨一起看看這四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來自《中國奶業年鑒》。年鑒公布的2016年我國奶牛存欄為1413萬頭,牛奶產量3602萬噸,單產為6.4噸。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牛奶產量3545萬噸,同比下降1.6%;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公布之際,行業數據尚未出臺,當時如果用預估的單產7噸和2016年的牛群結構比例反算,全國的總存欄量還至少保持在一千二三百萬頭的規模。 第二組數據是艾格農業去年第四季度發布的:2017年9月底中國奶牛存欄量環比下降1.4%,同比下降9.4%。奶價持續低迷,越來越多的養殖者退出行業,全國奶牛養殖場戶數正快速下滑。據河北省監測數據,2017年9月底河北奶牛養殖場戶數3104家,同比減少了近50%。這份報告還指出,在這一輪奶價下滑過程中,除小規模散養戶被淘汰出局之外,部分500頭-3000頭牧場也被淘汰。這份報告的結論是:目前中國奶牛實際存欄量估計在500萬頭左右,遠低于第一組統計數據。 第三組數據是根據《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8)》(2018年8月22日由中國奶業協會和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聯合發布)進行的推算。2017年D20企業奶牛數150萬頭,生鮮乳收購量1545萬噸,占全國的60%,因此可知全國原料奶生產量應該在2710萬噸左右(按商品率95%計算)。如果全國平均單產按照7噸計算,全國成母??偭考s387萬頭,總存欄774萬頭(安成母牛群50%全群占比計算)。這個結果雖然與第一組數據的結論相差甚遠,但業內諸多權威人士還是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全國成母牛存欄在200萬頭左右的大有人在,為什么呢?我們接著看第四組數據。 第四組數據是全國畜牧總站根據對全國生鮮乳收購站的監測統計出的2018年1-6月全國累計生鮮乳產量,總計970.7萬噸。第三組數據里引述了2017年D20企業奶牛數150萬頭、生鮮乳收購量1545萬噸,推算可知D20企業平均單產10.3噸,即使不考慮任何增長因素,那么D20企業2018年上半年總產量約為772.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9.58%。2018年上半年D20企業以外養殖單位貢獻的生鮮乳產量合計198.2萬噸,這些養殖企業如果按照8噸平均單產計算,則這部分成母牛計49.55萬頭。因此,對于全國成母??偞鏅诓怀^200萬頭的說法站得住腳。 上面幾組數據一一攤開后像一桶冰水,讓人不禁打個冷顫。不久前成都奶業大會上還喊出了2018年實現3630噸產量的口號,再看看上半年970.7萬噸的殘酷現實,我們必須客觀地認識到——以大型規?;翀鰹榇淼摹爸袊J健?,已經成為中國奶業的最后家底。這一模式在中國牛奶的大畫面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奶業發展的核心資產。 高處不勝寒。近四年來,全球奶業低谷震蕩,中國的大型規?;翀鍪艿搅苏娴臎_擊和洗禮,但他們在苦苦掙扎中不放棄希望,矢志不渝,危中尋機,完成著從質上向更高一層臺階邁進的關鍵過程。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漫長的,諸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的頑疾都在由他們承擔著痛苦。 患難見真情。此時此刻,需要的是對大型規?;翀龅睦斫夂椭С?,需要的是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的愛護和幫助。當然,懷疑的聲音也時有耳聞。常常有以“我早就說過”開頭的慷慨陳詞,痛陳中國奶業應該走什么樣的路,我也“早就知道”那些聲音有著各自的道理,但中國奶業的發展已經在各種各樣的“早就”“高見”中走到今天這個局面,路沒有辦法向回看,只能抬起頭來繼續向前。與此同時,我們了解到的是,卡塔爾這個人口僅250多萬的中東國家,去年就投資建設了不止三座萬頭牧場,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第一座單體設計養殖規模4500頭的畜舍去年也已投入使用,全球首座存欄十萬頭的種養加一體化項目也即將在南美洲某發展中大國破繭而出。特別是最后一個例子,體量是現代牧業蚌埠牧場的兩倍半,也是現代牧業一體化模式的升級版。因此,我們有理由對“中國模式”的未來充滿信心。
大型規?;翀鰪恼Q生到發展的十多年,留下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繼續完善,但是,把產業結構性問題導致的經營困境片面地歸咎到企業經營層面是回避問題、轉移問題、混淆視聽的做法。左顧右盼,避實就虛,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有什么事談什么事,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這才是對行業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十多年來,“中國模式”是在近乎荒蕪的基礎上走出的一條路,一條不斷探索的路,一條值得中國奶業自豪的路。路,是經不起猶豫的;路,是需要養護的;路,也是需要愛護的?!爸袊J健笔侵袊虡I發展的核心資產,它來自于十多年的努力,來自于無數人的奉獻。 凝聚著每個人的力量。保護好這份資產,讓這份資產繼續迸發活力,中國奶業的未來才會根深葉茂。 三、展望未來——利益分配矛盾積重難返 產業未來風險日趨顯現
這幾年來,中國養牛人沒有過過舒心的日子,大型規?;翀龅娜兆硬缓眠^。再苦的日子也能過去,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但是,如果不管牧場怎么努力,“割韭菜的”總是手疾眼快、下手利索的話,那么養牛人就難免永無天日,永遠掙不到錢。這種做法,看似割的是枝葉,其實除的是中國奶業未來的根。
我們再回到數據上看一下。 前面提到的艾格報告中指出:2017年5月以來,中國生鮮乳產量連續下滑。9月份中國生鮮乳產量約151萬噸,環比減少約2.5萬噸,降幅1.7%;同比減少約5萬噸,降幅3.2%。這一產量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月度產量。17年前三個季度全國生鮮乳產量約1425萬噸,同比下降了約1.4%。 與此同時,去年9月份全國乳制品產量為287萬噸,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7%。其中,液體乳產量265萬噸,環比增長9%,同比增長7%。前三季度全國乳制品產量2283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液體乳產量2092萬噸,同比增長2.36%。 一落一漲,缺口是如何補上的呢? 我們只拿WMP(全脂奶粉)舉個例子。僅去年9月份,中國就進口了全脂奶粉2.3萬噸,進口額802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31%和324%。進口均價3497美元/噸,同比上漲25%。17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進口全脂奶粉39萬噸,同比增長15%;進口額12.7億美元,增長近50%。 與進口的價量雙漲局面形成反差的是,我們的奶價幾年中都是低位徘徊。國際市場下降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國際市場規律;國際市場回暖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國內市場特色。這個特色就是生鮮乳生產企業已經基本喪失了定價權的平等地位。我們由衷地祝賀加工企業在世界奶業頂級俱樂部中占據一席之地,也真誠地祝賀他們在本土生鮮乳企業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時候,仍然能夠獲得兩位數的收入增長和利潤增長。但國際化的發展不能以壓縮本土奶源的生存空間為代價。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對行業的利害需要審慎權衡。 春節期間曾經有過一則喜訊。2月20日,也就是正月初五,假期還未結束,農業部下屬相關單位公布了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和復原乳鑒定標準四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討論稿。這是國家五部委去年公布的《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奶業十三五規劃)以來,生乳國標修訂工作首次有了明確進展,也是奶業發展進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雖然半年過去了,仍然沒有看到“突破”后萬眾矚目的“作為”,但這次努力仍然有諸多亮點可圈可點。 一是新的生乳國標討論稿中對關鍵指標要求有了較大的提升,而且根據國際經驗將生乳分為優級、良級和合格級三個等級指標,并且規定相關產品包裝上可標注所用的生乳等級。采用分級制,不但可以促進加工企業把優質奶源與一般奶源在加工產品時區分開來,避免混合使用造成浪費,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基于奶源等級的價格上有差異的產品,培育健康的市場力量,最終引導整個奶業向優質發展,從根本上提振消費信心。 二是對復原乳的檢測指標——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進行了規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過12mg/100g蛋白質、乳果糖應低于50mg/L,如果最終完成修訂,復原乳對行業健康發展的破壞性作用有望得到有效遏制。加強復原乳檢測標準,并藉此規范加工企業理性使用復原乳,不但對上游奶源是個好消息,對中華民族優質奶的發展未來更是個好消息。 三是彰顯了奶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的必要性。為什么要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復原乳鑒定這4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放在一起制修訂?就是因為奶業本來就是一個上中下游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產業鏈,只有上中下游的標準之間有機銜接,相互融合,才能夠引領奶業健康發展。所以說,4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一起制訂或修訂,無論從管理上、科研上、還是協調組織上,都是歷史性進步。奶業標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養殖、加工、消費這上中下游聯系在一起,利益分配合理,實現共同發展,這才是奶業發展的光明大道。 在高興地看到四個標準討論稿公布的同時,我們也熱切地期盼奶業相關部委,用更有力的措施保護養殖企業的基本利益,用更有效的手段維護“中國模式”的生存權利,用更清晰的聲音回應行業的呼喚。2016年的財報中,業內某著名企業在營業收入增長僅0.41%的情況下,實現了凈收入21.8%的同比增長。我們是否應該對這樣的“成績”做出一些思考?在行業整體低迷的特殊歷史階段,這樣的“成長”是否在過度地憑借“高端概念”透支整個消費市場的未來?這樣的“成長”是否在過度地使用定價權力侵蝕本土奶源的根基?新時代的奶業,應該讓優質牛奶成為消費者喝得起、離不開的必需品;新時代的奶業,應該讓中國的養牛人有尊嚴地工作。面對市場上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代表行業的聲音應該亮出來。只有義正言辭地捍衛行業公平,中國奶業的發展之路才能堅定地走下去。 此外,“環保問題”更是直搗大型規?;B殖企業軟肋的致命一擊,正在成為壓垮中國奶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央針對“種養結合”和“振興奶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基層沒有得到制度化的有效落實。 當前奶業雖有諸多不利因素,總體態勢趨穩向好。奶業振興匹夫有責,奶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必須堅定地探索下去。從國家戰略層面對來之不易的“中國模式”予以保護和支持,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牢牢守住我國自有奶源的最后堡壘,才能為實現奶業的全面振興護住根基。這是留給中國奶業的最后機會!為了能夠讓國家未來的幾代人把奶瓶子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打造世界一流奶業而奮勇向前!?。ㄗ髡咛K昊為中國農業大學“牛精英計劃”校外指導教師)
|